·
在研究烈酒时,发现国内白酒占比高达90%以上,葡萄酒曾试图培育消费者和扩大份额,但失败。
好奇为什么会这样,以及对国产威士忌的发展是否有前车之鉴,遂做了粗浅研究,以下为结论:
葡萄的培育期长(大于10年)
葡萄藤要先培育5-7年,然后再过6-7年才是品质高峰,整体投入周期非常长。
葡萄一年一获,每年的气候、挑战还不一样。对品种的选择、病虫害认识、酿酒工艺积累,都是漫长的过程。投资回报率要求不允许,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很多酒庄是几代人家族式经营,因为耗得起。
适合生长的地区少(如贺兰山)
国内没有昼夜温差大而没有严寒的地方。冬天太冷,欧洲葡萄种难以越冬,需要覆土,来年又扒开,一年一次,种地20%的预算就没了(来源:知乎 海君)。但是欧洲种普通,再欧洲就没有问题。欧洲优质产区在贫瘠而温暖的南部山地,艳阳高照的时间长,虽然纬度不低,但没有中国北方的酷寒。
->耐不住性子,很多人发现法国直接买原桶酒带橡木桶比自己种地便宜,品质也差不多。地只保留几亩拍照。但是源头说不清,也卖不掉。
土地自己不可控
要酿葡萄酒,需要自己种地。但是:1)如果包给农户种葡萄,3-5年才能有产出,收到的品质不稳定,打多少农药也不知道,采摘时间不系统等。2)地不是自己的,没有决策权。
以上这些,国内客观上都没法做到,只能洋酒装国酒,或收购葡萄加工酿造。
洋酒装国酒市场不认,故事都讲不出来。拼配葡萄的产品,稳定性差,市场不认可。
综上,葡萄酒是一个前期投入大,回报周期长,资金长期占用积压的产业。国内苦生意很少有人愿意做,自种品质没有,拼配稳定性没有,遂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