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上半年,我最终决定全职做投资。
决定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波折。一开始,我打算将研究投资作为“工作”,但很快发现,一旦它被作为工作和组织的一部分,不可避免地——核心便不再是对公司的研究,而是deal with people。倒不是说如何不擅长与人打交道,而是:不会吧,我真的要把这样的事情作为一辈子所求的志向吗?后来有人提倡将工作和热爱分离,而仅作为谋生糊口的活计,那又是后话了。
于是我便酝酿着离开而自己谋生。
何其困难!
第一次离职后,我短暂地自由了三个月。这三个月里感受到了久违的平静和喜悦。但因为只是短暂离职,对于自己是否确定地走全职投资这条路,心里并没有十分地笃定。内心仍有止不住的念头冒上来:
我真的适合做投资吗?
万一失败怎么办?
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惧,我最终又回去“上班”。上班时亦表现出色,但心里还是不断嘀咕,这不是我想做事情的方式呀!
再次离职后,我仍面临这些恐惧,甚至一开始常在深夜哭泣。
直到后来,我与两位创业者交谈,他们不约而同提到全力以赴这回事。
是:我不知道会不会成功,但我必须奋力一搏。
是:不去想自己有何退路,只一路向前。
我突然释然。不再时刻想有修改简历的冲动。不再有想着万一失败会怎样的恐惧。亦不再有懒散躺在沙发上,刷手机无所事事但内心焦虑的一天。
这些担忧对未来不会有任何正向影响,我只有埋头,全力以赴地专注在我想要做的事情上,持续地进步,这一条路可走。
然后我知道,自由这个领域,自己终于入门了。
它不代表享乐,不代表随心所欲,而意味着,你作出了自己的选择,并且需要为此负责。
另一个困难在于,脱离了系统后,自己如何保持正常的运转。
赋闲过的人都知道,自己在家里是很容易懒散的。会逐渐睡得越来越晚,起得越来越晚。会较少与人交谈。会越来越自我封闭。
这些,在第一次离职的三个月里我也都体验了一遍。
感谢作家村上春树带来的灵感,他曾写自己为何开始跑步,原因是,相当全职作家,但需要保持固定和健康的生活习惯,以求有固定的产出,尽量规避作家有时写得出东西、有时写不出东西的不确定性。
我也决定效仿。
生活作息这块,没有太大问题。因为先生也居家办公,我们一起保持着8点起,12点午饭,,6点半晚餐的无比规律的作息习惯。
而为了使自己这个“机器“能够正常且可持续的运转,我设置了”主业“和”支持“两套系统:
主业,是花最多时间进行的阅读、研究与投资,需要有规律的输入,以及更重要地,输出。因此,我上午下午大部分时间,都在进行研究和写研究记录,最终输出在网站和雪球上。
支持系统,是为了让我更有掌控感和保持节奏的日常。我开始学习钢琴,并保持规律健身,以求自己身心都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。
弹琴和运动,是只要努力,就会有收获的确定性事件。
研究做累了、市场波动太大了心神不宁,弹一小时钢琴什么都不想,就能回归平静。
研究做累了,腰酸背疼,运动一下,全身又焕然一新。
It works:)
仿佛把自己的人生推倒重建了一般。没有人再叫我打卡,没有人给我分派任务,没有人告诉我你要研究什么,没有人告诉我你该往哪处去。
只有我自己的声音。
但一旦重建完成,我发现自己变成了更有力量的人——我清楚自己有控制自己的能力。我清楚给我自由它不会被浪费。
我不再想自己失败了怎么办。因为我知道,只要不犯大错,日拱一卒,持续进步,我就不会失败。
这是理想的生活。
自由,意味着,我有能力做出负责任的决定。